遊雅堂 ルーレット新闻传播系党支部获评校级“优秀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
遊雅堂 ルーレット新闻传播系党支部共有党员10名,党支部委员3人,支部书记为尚媛媛。支部成立于2002年,现有1名教授,8名副教授,1名讲师。20年来,新闻传播系党支部坚持培根铸魂、文化育人、特色办学,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特色育人的理念贯穿于建设发展全过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师生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等维度,形成了“政治引领,学术贯通,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育人路径,始终做到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与传媒事业的发展同行、与科学发展同路。2021年获批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三年来,新闻传播学党支部积极探索,努力推动党建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党建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展现领航力量
突出思想引领,培根固本铸魂。新闻传播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实践性,支部工作抓牢课程思政与全员育人,以党和国家的需求为己任,在有组织的科研创新、教学育人中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多次修订培养方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按要求使用“马工程”相关重点教材,以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抓手,初步形成专业思政的课程群。积极推进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依托科研项目和成果,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围绕新闻传播中的热点问题申报多项高级别课题,如《热点事件中网络情绪传播的形成机制与疏导研究》、《习近平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研究》等,围绕科技传播在教育传承、信息沟通、话语表达、舆论监督等功能展开研究并发表多篇T4论文。
二、联合创建“见端”融媒体工作室,服务学校发展
为深入落实学校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支部发挥专业特长,以小切口的微力量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支部联合学校宣传部创建了“见端”融媒体工作室,每日发布信息简报,协助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及时了解掌握高等教育和地质行业的新闻动态,聚焦关键信息,提供决策支持。目前,该工作室已发布100期信息简报,内容涵盖行业动态、高教政策、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
三、讲好地大故事,传承红色文化与地学文化
支部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讲好地大故事”。探索我校红色文化、地学文化、校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和方法。围绕地学科普传播方向,致力于传播地球科学知识、传承地学文化、培养地学科普传播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研究和科普创作,探索出地学科普及传播教育的新思路,形成了一批有地大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
专业师生参与并记录我校地学长江计划科考活动,带领学生为殷鸿福、赵鹏大、王焰新、谢树成院士创作视频,指导学生创作的微视频《惟愿一生投身地质》获教育部关工委2023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微视频”奖项,不仅展现了地质科学家的风采,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科学的向往,充分展现了支部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成效。此外,专业师生多次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奖项,《触摸大地的脉动》《水印千峰 江湖武汉》等多部作品荣获湖北省科普微视频大赛、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优秀新闻作品等奖项。支部党员教师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致力于地学科普创作与传播工作,展现学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
四、强化一融双高,科研教学成果丰硕
近三年新闻传播系支部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方面收获颇丰,逐步探索出地学科普及传播教育的新思路。
2021年新闻传播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张梅珍教授带领团队完成的《科普传播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第九届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新闻传播导论》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三年来,支部成员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获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4项;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获武汉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张梅珍教授带领的地学科普传播导学团队获批我校首届“优秀导学团队”,张梅珍教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教学卓越奖及第九届“研究生的良师益友”称号、尚媛媛(团队)获第四届中国地质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名教师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名教师蝉联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1名教师获第四届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4位教师先后获评校级优秀班主任。专业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优秀率为100%。
专业育人成效显著,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学团队建设。多年来新闻传播系党支部创新育人路径,成效显著。毕业生王成栋、史含伟、李强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中李强、史含伟还成为教育部、中宣部主办的首届《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主讲团成员。近三年,在国内各类专业竞赛、活动中,本专业毕业生获得各级各类奖项70多项。研究生朱鑫卓主持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撰写的论文获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最佳论文”并发表于T3期刊。
未来,新闻传播系党支部将继续坚守培根铸魂、文化育人的初心和使命,赓续红色精神,为培养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新闻传播人才而不懈努力!
追光前行 点滴筑梦|遊雅堂 ルーレット环境设计系党支部陈茹同志获评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个人简介】陈茹,女,汉族,198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为遊雅堂 ルーレット环境设计系副教授、院分工会女工委员、环境设计系党支部组织委员;曾荣获湖北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和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多次获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优秀奖、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十佳班主任等荣誉,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获评学校“最美育人故事”。
2018年,是陈茹同志从教的起点。那一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那时起,她就把总书记的一段话——“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深深铭刻进了心中。于是,在争当好老师的光荣之路上,又多了一位追光而行的年轻人;在践行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时代征程中,又多了一名砥砺前行的奋斗者;在扎根地大、爱校如家、聚沙成塔、汇流成河的共同事业里,又多了一个名叫陈茹的筑梦人。
立德树人,做同学知心人
她是学生们口中亲切的“陈姐”,陈老师也总是说:“当老师是一份良心活儿,孩子们在外求学不容易,我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最知心的大姐姐。在他们成长的起步阶段多关心他们一点儿,他们以后的路也许就能走得更顺一点儿”。在她眼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就是她的弟弟妹妹。
陈茹积极响应学院“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重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号召,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在教学上。在《中外建筑漫谈》《建筑设计》等课程中,她深入分析年轻学生特点,加入了……等让同学们感同身受的“润物细无声”式思政内容;带领学生现场踏勘汉口中山公园,沉浸式讲授“中西合璧”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实地领悟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关注校园流浪猫,用专业知识给猫咪“搭房子”,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万物和合共生”的“和谐观”,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同学们曾风趣地把陈茹老师的课程称为“大学趣味生活导论”。
“一名优秀的老师要在课堂上下功夫,更要在课后花时间。”她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164211班班主任,她每月召开主题班会,分享专业知识、共话成长;作为课程主讲老师,基本上几节课后,她就能叫出全部同学的名字;她的微信、QQ、办公室常有学生“露头”“冒泡”“闪现”,因为大家不仅需要她传知识之道、授科学之业、解学习之惑,也需要她化成长的烦恼、调人际间矛盾。在同学们的眼中,陈老师是学业路上迷茫抉择时的引路人,是课外生活家长里短的倾听者,于是“陈姐”成了最美称呼。
潜心治学,深耕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乡村振兴”是陈茹老师学术研究的两个关键词。从攻读博士学位时期开始,她就聚焦长江中游流域传统聚落的发展演变与保护利用研究,围绕聚落形态、建筑风貌、匠作谱系、民间风俗等方面,连续多年开展田野调查。进入地大工作后,她持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思想,努力以学理化方式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传统聚落环境设计问题,与地信学院、环境学院有关专家学者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用设计之美诠释“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理念之核。
每年的寒暑假是陈茹老师最忙的时候——大热天,带领研究生团队赴沿江各地开展测绘工作、搜集地方族谱、方志,大冬天,和同学们一起记录年节民俗、仪式流线……六载寒来暑往、六载冬去春来,一幅“长江中游传统聚落活态遗产全景图”,在她发表的包括T2级别论文在内的6篇核心期刊论文中,逐渐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基于“语境—文本”理论视野的长江中游传统聚落及乡村公共建筑研究》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优博项目,是当年6个艺术学项目中唯一一项环境设计类项目,是我校首个、也是迄今为至唯一一项优博项目。
扎根地大,默默无闻奉献
陈茹老师是个“热心肠”——在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中,她作为环境设计系教学秘书,总是那颗最关键的“螺丝钉”,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完成环境设计本科一流专业建设信息采集表、第五轮学科评估表、MFA专评估表的数据收集、整理填报和申报书撰写工作,还积极参与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会务组织工作;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她也是那句“我是党员我先上”誓言的践行者,主动报名、克服困难、认真完成核酸检测等志愿服务任务;在师生关注、万众瞩目、分秒必争的校庆工作中,她用纤薄的肩膀扛起校庆办副主任的重担,在难以计数的加班加点中和同事们一起全程参与70周年校庆系列重大活动筹备与实施工作,高质量履行岗位职责,高标准完成目标任务,牵头负责校庆相关设计,参与全媒体宣传工作,在学校官微发表推文5篇,累计阅读量10万+。
初心如磐 热辣滚烫|遊雅堂 ルーレット院直党支部单湉艺同志获评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
她是一名在艺术与传媒院担任“1+3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专职辅导员、院直党支部书记先后身兼数职的“老干部”,也是一名正在负责学生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研究生工作和就业工作的“多面手”,还是一名一直把减肥挂在嘴边却因为太忙而无暇付诸实践的“大忙人”……作为一名扎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一线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单湉艺同志不忘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担当使命、作党支部的领头雁,坚决扛牢责任、作大学生的引路人,始终爱岗敬业、作躬身实干的奋斗者,用心深学党的创新理论,用情细作基层党务工作,用力笃行育人使命,以绵薄之力为学院党建思政工作添砖加瓦。
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作党务工作的领头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追求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标准,是同事们对单湉艺最多的评价。担任院直党支部书记以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责任意识强起来。坚持以政治能力提升为重点,突出党组织战斗力建设,将“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列入全年党建工作任务清单,坚持“领学领讲”制度,做到精细规划、明确分工、监督有痕、宣传有力,能够更好地教育监督管理党员,推动党支部提高组织能力。建立健全制度建设,让组织生活严起来。实现“三会一课”全程记实,做到会前有计划、会中有记录、会后有档案。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增强党性修养,不断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走深走实。加强支部平台建设,让载体形式活起来。积极探索“主题党日+”“电影党课”“专题党课+主题展演”、红色宣讲、社会实践等模式。院直党支部连续三年考评等为“优秀”,于2023年成功入选学校第二批党建“双创”工作项目,正在开展校级“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工作。
心有方向,脚有力量,作学生思想的引路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固本铸魂的根本,是脚踏实地的践行。单湉艺就是这一理念的实干者、行动派。她是学生画笔下的“甜甜姐姐”,也是从学校“九里阳光艺术支教团”成长起来的辅导员。12年来,在她的带领下,支教团派出了240余名志愿者,受教学生已超过1万人,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让青春之花绽放于教育事业的理想。她认真审核党员发展和转正材料,积极参加支部活动,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例会等。依托“服务时长”,积极探索新方法、不断加强党员积极性和服务意识,全年共为300余名学生认定5000+服务时长。带领学生团队全情投入“胸怀梦想·笃信前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艺术党课、党建文化节艺术作品展、星空合唱团艺术展演、“传扬红色经典·融汇中外精粹”70周年校庆音乐会等特色活动;连续5年带队参加央视《合唱春晚》《合唱先锋》节目录制,用“艺术+党建”的品牌特色讲好信仰故事,用“艺术+实践”的生动体验激发爱国热情。
永葆初心,砥砺前行,作躬身实干的奋斗者。坚守做好学生工作的引路人、热心人、知心人的初心,牢记培养新时代美育人才的使命,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点滴行动。从走进课堂、宿舍、工作室与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到在东湖边、操场上、树荫下与同学们心贴心地交谈,她对所带年级每位学生的情况了然于心、如数家珍,她用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无私大爱给予学生关怀、解决“急难愁盼”。在抗击新冠疫情最艰难的日子里,她是一名“逆行者”——发动全体学生党员献爱心、送温暖,捐赠棉衣、棉被扶贫济困;第一时间出现在发热的留校学生身边,送饭、送药、送医,直到凌晨1点依然陪护身边。在和Z世代一起摸爬滚打的日子里,她是一名“铁粉丝”——凡是能到场的活动从不缺席,凡是能给予的支持从不吝惜,每当手机铃声响起,她都会说“好的,马上到”。在连续4年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日子里,她是一名“情报员”,担任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讲师,精心打造“艺”堂论坛、辅导员见习营品牌活动,组织专场招聘会、“点对点”发送岗位信息,助力上千名毕业生成功创业、顺利就业,……在一张张与青春面孔的合影中,虽然她还没有实现像贾玲般“热辣滚烫”的瘦身梦想,却不断将她“学生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的庄严承诺于瞬间定格为永恒。